? ? ? ?
在我國,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豬場正受到仔豬腹瀉的困擾。腹瀉增加了豬只死亡率,降低了發病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還會導致部分豬只長期生長不良,甚至成為帶毒散毒者,影響整個豬群的生產成績,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容易造成仔豬腹瀉的應激因素有很多,包括豬舍高溫高濕、寒冷潮濕、日溫差大、賊風及其他各種應激因素。尤其是在農業部發布飼料禁抗令之后,該問題變得更為突出。
什么叫腹瀉?腹瀉是指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發生變化的一種臨床癥狀,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量增加、不成形、稀溏或呈液狀,有時含有膿血或帶有未消化物及脂肪。并發癥常有水電解質紊亂、貧血和營養不良、脫水、酸中毒等。臨床癥狀有:腹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形體消瘦、毛發干枯凌亂等。
腹瀉常見病因可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感染性病因具有傳染性,也稱之為病原性病因,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非感染性則包括飲食因素、藥物因素、氣候因素、疾病因素及其他各種應激因素。
(一)仔豬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因具有傳染性,會導致大量的仔豬短時間爆發疾病。在仔豬腹瀉病例中,感染性腹瀉占絕大多數比例,發病率遠高于非感染性腹瀉,造成的損失也更大。一旦感染性疾病在一個豬場發生,往往比較難以徹底清除。
1.感染性腹瀉的病因
1.1細菌性腹瀉
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艱難羧菌、產氣莢膜梭菌、胞內勞森氏菌等。
1.2病毒性腹瀉
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偽狂犬病毒、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毒等。
1.3真菌性腹瀉
常見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1.4寄生蟲腹瀉
常見的寄生蟲有:小袋纖毛蟲、球蟲、蛔蟲、弓形蟲、姜片吸蟲等。
2.感染性腹瀉的診斷及防治概論
防治仔豬感染性腹瀉的根本方法,是要加強生物安全、飼養管理、飼料營養,改善動物福利,降低各種應激,及時免疫預防等。為了針對性防治仔豬腹瀉,有必要依據仔豬腹瀉的典型癥狀,分析病因并給出防治方案。在此,主要闡述幾種多發性仔豬腹瀉疾病的診治。
感染性腹瀉盡管病原不同,但其診斷與治療,仍有一定的共性規律。這有別于非感染性腹瀉。
2.1感染性腹瀉總的防控方案
感染性腹瀉,應執行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案。
2.1.1生物安全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加強生物安全,堅持全進全出飼養模式,徹底清理、消毒環境,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進豬前豬舍和舍內用具已徹底消毒、干燥,并保留有足夠的空欄時間。做好入群的后備母豬馴化管理,增加初產和二胎母豬的抗體水平,使仔豬通過初乳獲得保護。妊娠母豬進入產房前,要做好預防免疫、驅蟲、清洗消毒等工作,避免因攜帶病原造成哺乳仔豬腹瀉。對于發生腹瀉的仔豬,應及時治療以減少損失;對于沒有治療價值,可能永久帶毒散毒的僵豬,應果斷淘汰,避免影響豬群健康和生產性能。
(2)切斷傳播途徑
避免通過人員、用具、飼料和飲水等傳播病原。一旦發現病豬,應及時隔離,清除糞便,并加強環境消毒。尤其注意人員攜帶病原,不要隨便在各豬欄走動,當心鞋底帶毒。
(3)保護易感豬群
加強飼養管理,為豬群提供舒適的環境、消化率高適口性好的飼料、清潔的飲水,適當增加免疫調節劑,并加強消毒。注意消毒的同時,控制豬舍內濕度。
2.1.2主動免疫預防
主動免疫預防,是通過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力(如對某種病原體的免疫力)的方法。根據豬場環境病原監測,對有感染特定病原風險的豬群,提前注射疫苗,以獲得特異性抗體保護。預防產房的哺乳仔豬腹瀉,需要在母豬妊娠期對其進行免疫。
可以通過疫苗獲得保護的仔豬腹瀉病,包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大腸桿菌病(仔豬黃白痢、水腫病等)、胞內勞森氏菌病(豬回腸炎)等。
2.2感染性腹瀉總的診斷方法
不同病原的腹瀉癥狀和發病日齡有其特有的規律,但是都可以通過腸道內容物或糞便、小腸或結腸絨毛組織的微生物檢測,判定致病原。
2.3仔豬細菌性與病毒性腹瀉的不同
2.3.1引發腹瀉的病原
一個是細菌,一個是病毒。
2.3.2腹瀉的病程及緩急程度
仔豬細菌性腹瀉,一般發病急,病程短,治愈后遺癥不大。仔豬病毒性腹瀉,一般有較長的潛伏期,并發癥較多,病程相對較長,耐受過后對生產性能影響較大。
2.3.3腹瀉發病率
仔豬細菌性腹瀉,散在發病,不呈現爆發性;仔豬病毒性腹瀉,發病率高,并呈快速擴散的特征。
2.3.4發病豬體溫變化
仔豬出現細菌性腹瀉時,病豬體溫一般較高,呈張弛熱型;仔豬病毒性腹瀉時,病豬體溫一般稍高,呈稽留熱型。
2.3.5發病時間
仔豬病毒性腹瀉,一般多發生于寒冷季節;細菌性腹瀉在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夏季和初秋,細菌性腹瀉發生的可能性更大;深秋、冬季和早春,天氣寒冷時,則病毒性和細菌性腹瀉的可能性都有。
2.3.6排泄糞便性狀
仔豬出現細菌性腹瀉時,病豬主要排泄單一顏色的糊狀糞便;仔豬出現病毒性腹瀉時,病豬一般排泄黃色或灰黃色的水樣糞便。
2.3.7抗生素使用效果
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性腹瀉有效;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性腹瀉,幾乎沒有效果。
2.3.8簡單鑒別診斷方法
細菌性腹瀉的糞便一般為堿性,病毒性腹瀉的糞便呈酸性。可以用pH試紙簡單測試判定。
3.不同病原腹瀉癥狀及治療方法
感染性腹瀉有共性,每種疾病也有特征性的病原,發病規律及診治方法。
3.1細菌性腹瀉
一些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往往在仔豬腸道內存在。往往在飼養管理、營養不當,或者其他應激因素出現時,會誘發細菌性腹瀉,稱之為條件下致病菌。如仔豬大腸桿菌及產氣莢膜梭菌導致的腹瀉。
3.1.1大腸桿菌感染
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等,病原均為大腸桿菌。一般通過消化道傳播。
(1)診斷
引起仔豬腹瀉的大腸桿菌疾病,主要是仔豬黃白痢,即仔豬黃痢、白痢的簡稱。黃痢主要發生在仔豬出生后10天以內,仔豬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并迅速脫水,死亡率高。仔豬白痢主要發生在10-20日齡,仔豬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糞,病豬消瘦,發病率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豬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2)治療
大腸桿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可選擇抗革蘭氏陰性菌或者廣譜的抗生素治療。如氟苯尼考、安普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夏秋季潮濕溫暖時,針對大腸桿菌感染導致的仔豬腹瀉,可以加藿香散等中藥配合治療。
3.1.2產氣莢膜梭菌感染
由產氣莢膜梭菌引發的腹瀉。豬腸道內存在多種產氣莢膜梭菌,在腸道不同部位定植。往往是條件性致病菌,在飼養管理不當,或者應激條件下誘發。
(1)診斷
產氣莢膜梭菌在臨床上有典型癥狀,小腸腸道脹氣,或者蛋花樣糞便。
圖3 A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仔豬的蛋花樣糞便
(2)治療
產氣莢膜梭菌屬于革蘭氏陽性菌,用抗革蘭氏陽性菌、抑制梭菌的藥物治療,如那西肽、阿維拉霉素、亞甲基水楊酸桿菌肽、鹽霉素等。也可以配合抑制梭菌的益生菌治療。
3.1.3胞內勞森氏菌感染
豬增生性腸炎即豬回腸炎,是因胞內勞森氏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以回腸和結腸隱窩內,未成熟的腸上皮細胞發生瘤樣增生為特征的,豬接觸性腸道疾病。
(1)診斷
典型癥狀主要發生在3月齡以后的育肥豬或者后備豬,仔豬階段也會表現出腹瀉癥狀。檢測新鮮糞便,用PCR方法調查胞內勞森氏菌為陽性,是主要的診斷依據。
(2)治療
對胞內勞森氏菌敏感的藥物有卡巴氧、泰妙菌素、沃尼妙林,中度敏感的藥物有金霉素、林可霉素和泰樂菌素,可以配合敏感藥物輔助治療。
3.2病毒性腹瀉
3.2.1常見病毒性腹瀉病
(1)豬傳染性胃腸炎
又稱幼豬的胃腸炎,是一種高度接觸傳染性疾病。主要發病時間在仔豬出生后兩周齡內,死亡率高。臨床表現為嘔吐、嚴重腹瀉、脫水等癥狀。
(2)豬流行性腹瀉
癥狀與傳染性胃腸炎很相似,多發生在冬季,在我國以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多發。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豬,日齡越小,癥狀越重,死亡率高。
(3)豬輪狀病毒
本病多發生于天氣寒冷的季節,如晚秋、冬季和早春。主要發病時間在8周齡以下,日齡越小的仔豬,發病率越高。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成為帶毒者,感染后可以獲得免疫。
3.2.2常見病毒性腹瀉的診治
(1)診斷:
符合各種病原疾病的特征和前文中關于病毒性腹瀉的描述,并作實驗室病理檢測,可診斷病原。
(2)治療
仔豬病毒性腹瀉,對抗生素不敏感,只能用抗病毒的藥,比如血清、干擾素、利巴韋林等,也可以加板青顆粒和黃芪多糖等中藥,增加多種維生素用量等輔助治療。但抗生素可以預防繼發感染其他疾病。
3.3真菌性腹瀉
養豬生產中,相對比較少發生。此處不做論述。
3.4寄生蟲腹瀉
3.4.1小袋纖毛蟲
由小袋纖毛蟲誘發的仔豬腹瀉,是人和多種牲畜共患病。
(1)診斷
主要發生在仔豬斷奶前后,多呈窩發腹瀉。攜帶病原的豬只是主要的感染源,通過消化道感染。病豬癥狀表現為糞便稀或水樣腹瀉,常夾雜有黏膜碎片或暗紅色血液,有惡臭味。哺乳期糞便略帶灰白色,教槽后糞便多呈灰黃色或灰黑色。檢測新鮮糞便,發現小袋纖毛蟲體,是主要的診斷依據。
(2)治療
用甲硝唑片、卡巴砷等治療。此病容易反復發作,療程應在3天以上。
3.4.2球蟲病
由球蟲誘發的仔豬腹瀉,地面飼養的哺乳仔豬,易感染球蟲病。工業化養殖利用產床飼養哺乳母豬和仔豬,大大降低了豬球蟲病導致的仔豬腹瀉。
(1)診斷
病豬癥狀表現為拉黃色至白色水樣或糊狀糞便,偶爾也呈棕色,有惡臭味,病程持續4~6天,病豬迅速脫水。7-21日齡仔豬易感,在潮濕溫暖的季節發病率相對更高。該病導致哺乳期仔豬死亡率變化較大,一些發病豬能自行耐過。從發病豬的空腸與回腸檢查出球蟲內生發育階段的蟲體,是主要的診斷依據。
(2)治療
用氯苯胍、氨丙靈、鹽霉素、磺胺類或者百球清等藥物治療。球蟲很容易產生耐藥性,應計劃性地交替使用藥物預防和治療球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