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冬季節氣溫低,晝夜、室內外、早晚和中午以及空氣和地表溫差較大,氣溫變化無規律等特點引起豬的應激反應,破壞黏膜屏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和免疫機能下降,極易給豬群帶來不良后果和重大損失。豬舍內粉塵太大,長期潮濕或干燥,通風量過大或過小,飼養密度過大和養殖時間延長,頻繁、無序的帶豬消毒等因素,導致呼吸道疾病易發和高發。主要表現在公豬睪丸容易凍傷,降低精子活力,影響母豬受胎率;母豬采食量下降,后備母豬初情期延遲,經產母豬不易發情,母豬泌乳性能降低;產房仔豬健康度差,病弱豬增加、腹瀉增多;保育仔豬和育肥豬呼吸道疾病增多,生長速度減慢。
一、秋冬季節豬病易發多發原因
1.秋冬季需要關閉豬舍門窗、減少通風量以達到保暖目的,從而導致舍內通風不良、濕度大、氣態和氣載有害物質濃度高,微生物氣溶膠濃度超標,嚴重的導致豬群處于缺氧狀態。秋冬季節這樣的環境應激容易損傷呼吸道黏膜和腸道黏膜屏障,打破機體固有的生態平衡,對豬群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潛在危害性增強,誘發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特別是非洲豬瘟(ASF)、流行性感冒(SI)、口蹄疫(FMD)、流行性腹瀉(PED)、藍耳病(PRRS)、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豬傳染性胸膜肺炎(APP)和支原體肺炎(MPS)等疫病易發、多發,且往往伴有圓環病毒(PCV2)等病原混合感染,從而影響養豬業高質量和高效發展。當然,在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比較高的豬場,可以通過先進的設施設備來減少季節變化對豬群健康的影響。
2.低溫易使豬產生冷應激,導致抵抗力下降。冷的飲水和飼料對胃腸道刺激大,易導致腸道疾病的發生,尤其是仔豬胃腸道發育還不完善,更容易發病。低溫還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加大疫苗的注射應激。豬舍環境溫度較低時,豬對營養的需求會相應的提高,常規日糧不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和抗病需要。
3.氣溫低,使得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延長,容易導致疫病的傳播。低溫會嚴重影響常規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因天冷,員工進場不愿意洗澡或做不到有效洗澡,可能將病原帶入豬舍,加大疫病傳播風險。
二、秋冬季節豬群健康管理措施
1.減少氣溶膠的產生
豬舍空氣環境中微生物氣溶膠與豬群健康關系密切,是豬病發生和傳播的重要因素。隨著養豬規模化程度的提高,飼養密度的增大,豬舍空氣環境變得更加惡劣,凈化豬舍空氣環境對提高豬群健康度具有重要意義。(1)加強豬舍通風換氣,凈化豬舍空氣、減少氣溶膠。(2)科學沖洗方式。高壓沖洗極易使水珠、粉塵和病原顆粒形成氣溶膠。選擇泡沫清洗方式,用低中壓噴灑潤濕、沖洗污垢,再用泡沫清洗劑發泡覆蓋清洗區域并長時間作用,隨后沖洗干凈,最后進行全面消毒。
2.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
有害氣體含量過高會顯著提高豬群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率。保證氨氣(NH3)控制在0.003%以下,硫化氫(H2S)控制在0.001%以下,二氧化碳(CO2)控制在0.15%以下,一氧化碳(CO)控制在0.0025%以下。合理配制飼料、飼喂生物發酵飼料、飼料中添加“育奇新三株”等微生態制劑和絲蘭屬提取物等,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從源頭上減少有害氣體和腐敗物的產生;使用氧化物類消毒劑,起除臭和殺菌作用。及時清理糞尿、垃圾,合理通風換氣,減少和排出有害氣體。
3.控制粉塵的產生
空氣中粉塵控制在2mg/m3以下。豬群最適濕度為40%~60%,而粉塵濃度最低的舍內濕度為55%~75%,因此,豬舍內相對濕度控制在50%~65%為宜。如果舍內濕度過低,使用有益菌制劑或復合有機酸噴霧;如果舍內濕度過高,適當增加通風量、地面鋪撒生石灰、欄內使用干粉消毒劑等。
適度降低豬群密度,保持豬舍安靜,避免各種應激,減少豬只躁動。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減少豬只蹭癢發生。清掃時動作緩慢或適當灑水后再清掃,減少衛生粉塵的產生。通風是減少豬舍內粉塵的最佳方法。空舍消毒時,重視對天花板、窗戶、風機、墻面的清潔和除塵。
將干粉料飼喂改為顆粒料飼喂,或使用濕拌料、液態發酵料,在飼料中添加脂類物質或在顆粒料表面噴灑動植物油脂涂層可以降低粉塵的產生。
4.合理通風換氣
通風是調節豬舍有效溫度、降低舍內粉塵、抑制有害氣體濃度升高、除去多余熱量和濕度、增加新鮮空氣含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有效手段。自然通風豬舍,根據天氣情況,選擇在午后有太陽的時間適當開窗進行通風,且多開陽面的窗戶,少開陰面的窗戶;封閉式豬舍,根據有害氣體濃度、溫度和濕度的實際情況適度機械通風,一般采用垂直置換通風技術以減少豬舍內熱量的流失,避免形成大的空氣對流。各棟豬舍之間采取岔開定時通風的方式,以防混濁空氣從一棟豬舍進入另一棟豬舍。過量通風會使舍內溫度急劇下降,因此要平衡好保溫與通風的矛盾,嚴防賊風。在保溫與通風不能兼得的情況下,首先要確保充足的新鮮空氣。
5.做好保溫工作
分娩舍和保育舍要做好小環境保溫,大環境通風的規范操作流程。仔豬在水泥地面、潮濕地面、透風漏縫地板上睡覺容易因腹部受涼而腹瀉。確保保溫燈、保溫地板能有效使用,保證2周齡內仔豬保溫箱里的溫度在34~36℃,之后可逐步降至26~28℃。仔豬剛轉群到保育舍時,保育欄內溫度要求28~30℃,3天后調至26℃,以后溫度控制在22~25℃左右,上下不超過2℃。哺乳母豬、哺乳仔豬和保育仔豬飲用溫水。
6.科學消毒
絕大部分消毒劑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使用對溫度影響較小的消毒劑(如:抗凍消),或使用熱水配制消毒劑;適當提高消毒劑的使用濃度;提高豬場外圍、走道、豬舍周圍的消毒頻次;多用烘干消毒方法、適當延長烘干時間;盡量減少帶豬消毒頻次,豬舍內相對濕度較低、粉塵較大、有害氣體濃度較高時,可以考慮選用發酵菌或復合有機酸帶豬消毒,消毒前后適當提高舍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