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國幅員遼闊,在地理上用秦嶺—淮河一線來劃分我國的南方與北方,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均位于中高緯度的寒冷地帶冬季常年氣溫均在0℃以下。但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南嶺以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在入冬后的平均氣溫也會降低至5℃左右,即便是位于我國南部的廣東,2008年也曾出現過氣溫降至0℃的情況。應對冬季較低的氣溫如處置不當,不但會對畜禽的生產性能造成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還會引發畜禽疾病導致其死亡。因此,本文主要從低溫對畜禽養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用營養調控手段和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提高畜禽免疫力和抗冷應激能力以保證畜禽良好的發育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1. 低溫對畜禽養殖業的影響
畜牧養殖業中,豬和雞作為恒溫動物,當氣溫大幅低于動物生產生活所需的適宜溫度時,就會引起畜禽冷應激,冷應激的對外反應包括:采食量降低、飼料轉換率降低,畜禽自身內環境穩態被破壞、機體代謝紊亂、內分泌異常,生長和生產性能降低,從而影響畜禽養殖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在開展養殖活動時首先要為畜禽提供最佳的環境溫度。
1.1 寒冷氣溫對畜禽自身能量代謝的影響
一般而言,畜禽通過攝入飼料中的營養物質,來維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動以及生長發育。而冬季氣溫驟降,動物會消耗大部分營養物質用來產熱維持正常體溫,保證自身的生命活動以對抗寒冷的外部環境。研究表明,在寒冷環境中,畜禽增加的采食量大部分直接用于產熱調節體溫,只有小部分用于脂肪沉積,使整個飼養期的料肉比升高。而導致畜禽出現料肉比增加,光吃料不長肉的原因則是,寒冷應激使畜禽的基礎代謝率升高,能量代謝和采食量增加。
1.2 寒冷氣溫對畜禽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較低的環境溫度會使畜禽的交感神經和腎上腺髓質活動的加強,使血液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且也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反應。研究表明,急性寒冷應激會刺激畜禽分泌促進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從而引起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狀腺激素對急性寒冷反應迅速,約10 min即可出現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增加,引起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和甲狀腺素水平的升高,并致使血清中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促進機體內糖異生途徑,從而抑制肌肉和脂肪組織由血液中攝取葡萄糖,使葡萄糖濃度升高,過度的糖異生則會使畜禽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和孕酮水平降低,從而降低蛋雞或者母豬的生產水平。
1.3 寒冷氣溫對畜禽免疫系統的影響
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出現急劇變化時,會對畜禽免疫系統產生免疫抑制,從而使畜禽免疫力下降,患病風險增加。大量研究表明,當畜禽所處環境溫度發生急劇下降時,其血清中嗜堿性細胞數目增加,異嗜性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增加,血清中淋巴細胞數會顯著減少;此外,急性冷應激使得畜禽血清中內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和前列腺素釋放的增加,這些化合物使成熟和已經分化的淋巴器官中的環腺苷酸的含量提高,則會進一步導致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降低,從而使畜禽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
腸道不但是動物體內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還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當畜禽遭受急劇降溫帶來的免疫應激時,腸道也會受到相應的損傷。具體表現為,腸道的炎癥反應,典型的癥狀有充血、出血、潰瘍以及腸道動力學改變和一系列腸道氧化應激等,最終引起腸道的病理損傷,從而影響畜禽對飼料中營養成分的消化與吸收,這便導致部分畜禽在冷應激時出現了光吃料而不長肉的現象。
2. 冬季寒冷氣溫相關應對措施
2.1 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
適當增加養殖密度:在確保圈舍正常通風的情況下,適當增加畜禽的飼養密度,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圈舍內的溫度,從而減輕低溫對畜禽的不利影響。
合理加設保溫設備:在圈舍內加設保溫設備例如:保溫燈、地暖、保溫板等,適宜的圈舍溫度可以使畜禽較少的動員自身能量用于產熱維持體溫。下表是畜禽生長發育適宜的飼養溫度。
科學做好圈舍通風:冬季氣溫低,但圈舍通風換氣必不可少,我們可以選擇在正午陽光明媚氣溫回升時增加通風頻次,而早晨和傍晚氣溫低空氣濕度大時則減少通風次數。
保證飼料和飲水質量:冬季早晚溫差大,空氣濕度高,容易引發飼料霉變,畜禽食用霉變飼料會對自身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飲用水溫度過低容易引發畜禽患消化道疾病,從而影響自身生長發育和養殖效益。因此,需要將飼料保存在干爽的環境中防止飼料霉變,再者可以為畜禽提供升溫處理后的酸化劑添加水,酸化劑不但能抑制水線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還能刺激畜禽消化道分泌胃液,提升消化酶活性,從而提高其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
表1畜禽適宜環境溫度參考值
附注:1:豬的生長溫度引自《環境溫度對生長豬生長性能、養分消化及能量代謝的影響》
2:蛋雞的最適生長溫度引自《金粉6號飼養管理手冊》和《海蘭灰商品蛋雞飼養管理手冊》
圈舍定期消毒:眾所周知,陰冷潮濕的環境中最易滋生病毒細菌。因此,在冬季畜禽養殖中,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的、定期的圈舍消毒,還可以適當提高消毒劑的使用濃度以增加消殺的效率。復合有機酸噴霧消毒則是一個較好的選項,例如使用播恩Rodger BS復合酸化劑稀釋后記性噴灑消毒或兌水進行水線消毒(圖1)。
圖1 Rodger 羅劑BS
2.2 合理的營養調控方式
科學的營養配方:在低溫條件下,須適當增加畜禽的采食量和飼料中能量的含量。可以在日糧中多添加1%~2%的大豆油,改善飼料的適口性,提高畜禽采食量的同時,還能增加配方的能量水平,使所得營養補償用于產熱維持體溫的消耗。還可以在飼料中適當增加生物活性肽,以增強畜禽的免疫應答能力,減少發病。
適當添加氨基酸:色氨酸是5-羥色氨的前體物質,其作為神經遞質具有促進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分泌的作用,從而影響生長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和釋放,在調節應激反應中起重要作用。5-羥色氨的增加可影響到動物的食欲和抗寒能力。有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色氨酸對雛雞有抗寒促生長作用。酪氨酸作為合成甲狀腺激素以及腦中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物質,必然影響到甲狀腺素的合成及中樞去甲腎上腺素這一神經遞質的濃度進而影響其行為,給冷暴露動物注射酪氨酸后,可使代謝率增加,機體活動減少,興奮性降低。
合理補充維生素:在冷應激下機體內合成的維生素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C可促進畜禽生長,提高生產性能。此外,補充維生素C還具有抑制應激過程的體溫升高、促進食欲、提高抗病力的作用。維生素E能夠提高禽類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免疫球蛋白IgG濃度和新城疫HI抗體效價,高劑量的維生素E有良好的抗應激作用,還可通過其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提高機體的耐寒力。寒冷可引起機體內蛋白質和維生素B2排出增多,補充核黃素可以提高甲狀腺素對某些黃素酶的誘導,增強機體的冷適應能力。
調節飼料中礦添比例:I、Fe、Cu、Zn、Mn、Cr、Co、Ni、Se和F等微量元素參與機體的冷適應過程,在冷應激時其需要量增加。研究表明,當動物在碘、硒的雙重缺乏狀態時,會導致四碘甲狀腺原氨酸合成不足,同時四碘甲狀腺原氨酸不能轉化為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代謝異常,則會使畜禽的抗寒和生存能力嚴重降低。因此寒冷季節時在飼糧中適當上調礦添的比例能有效冷應激對畜禽帶來的不利影響。
3. 結論
冬季急劇低溫雖然會使畜禽的采食量提高,飼料轉換率降低,日增重降低,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強,誘發氧化損傷,降低其生產性能。因此,采用上述方法應對急劇降溫帶來的冷應激對實際的畜牧生產活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