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豬病毒性腹瀉病頻繁發生,且病原復雜多樣,給養豬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寒冷的冬春季節,是豬病毒性腹瀉的發生高峰期,往往會造成仔豬大批死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根據臨床實踐經驗,現對該病的免疫防控提出以下思路,希望對養豬場戶有所幫助。
一、腹瀉是如何發生的?
腹瀉是消化道功能異常的一種常見征侯群。正常豬的腸道上皮絨毛,可以有效調節吸收和分泌排泄的平衡,結合腸道蠕動,維持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這種平衡一旦打破就會出現消化系統障礙,就可能發生腹瀉。引起平衡被打破的外部因素有很多,傳染性因素有: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非傳染性因素包括:營養、中毒、應激等等。在這眾多因素當中病毒性感染是引起豬場大范圍腹瀉的主要原因,其他病原及非傳染性因素是腹瀉的誘發因素。
調查發現,盡管仔豬感染病毒或細菌后腹瀉發生率非常高,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個體都患有腹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仔豬腹瀉的發生密切有關,而不僅僅是特定的病原體。腸道菌群在仔豬免疫系統發育和整體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激條件下,宿主反應導致腸道呈富含硝酸鹽的環境,有利于編碼硝酸鹽還原酶基因的腸桿菌的生長。腸桿菌科中的一些病原體如腸沙門氏菌血清型鼠傷寒菌和ETEC會引起豬的腸道炎癥,從而破壞微生物組的組成。仔豬潛在的早期腸道菌群組成可作為斷奶后腹瀉易感性的標志,健康仔豬腸道菌群中普雷沃氏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和乳酸桿菌科的豐度更高,而腹瀉仔豬中通常表現為厭氧菌數量增加。對腹瀉仔豬糞便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組分析表明,腹瀉與普雷沃氏菌、薩特氏菌、彎曲桿菌和梭桿菌的相對豐度增加有關。放線菌數量的增加被報道與斷奶前新生仔豬腹瀉有關。因此,基于仔豬日齡補充菌群,維持腸道菌群穩定性可能是一種有效預防或減輕PEDV感染的策略。
二、當前豬腹瀉病流行情況
近些年的流調表明,PEDV爆發后至今,腹瀉一直是群體流行率最高的疾病。近年來,中牧研究院獸醫診斷中心檢出的豬腹瀉病毒樣本中,PEDV的檢出率遠高于其他病毒。可以說,當前豬流行性腹瀉(PEDV)仍是豬場腹瀉的主要元兇,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略有減少;輪狀病毒(PRoV)檢出率略有升高;細菌類病原,豬增生性回腸炎(勞森氏菌病PPE )較多;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導致的腹瀉類疾病依然復雜。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豬病毒性腹瀉的發生率較高,且對7 日齡以內哺乳仔豬致死率高達100%,所以強化母豬的健康管理尤為重要。
一般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呈現發病急、致死率高、損失大等特點,臨床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糞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膿血,黏液等。常見的病原主要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輪狀病毒(RV)引起,以嘔吐、水樣腹瀉、脫水和新生仔豬的高死亡率為特征。不過,這三種疾病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又有所區別,現簡要介紹于下:
豬流行性腹瀉:豬感染流行性腹瀉病毒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水樣腹瀉,或伴有嘔吐出現,患豬體溫正常、精神不振、伴有食欲減少或廢絕癥狀。而對于斷奶豬、母豬還會伴有持續性腹瀉,時間為5~7 d,其后逐漸恢復正常,且癥狀的輕重會隨著豬只的年齡大小而不同。一般年齡越小的癥狀越嚴重,對于新生仔豬感染后出現腹瀉3~4 d,仔豬會因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0%~100%;斷奶前仔豬在腹瀉后出現嚴重脫水,恢復后導致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育肥豬感染后發生腹瀉,7 d后康復,死亡率較低;成年豬感染后癥狀較輕,僅表現嘔吐,嚴重的出現腹瀉但可自愈。剖檢可看到患病豬只的小腸擴張,內腸系膜充血水腫,并伴有黃色內容物。
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厭食、嘔吐、水樣或糊狀腹瀉。新生仔豬感染后在12~24 h出現嘔吐,水樣腹瀉,伴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明顯脫水癥狀,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發病2~7 d后死亡,死亡率高達100%;斷乳豬感染該病主要表現水瀉,呈噴射狀,腹瀉停止后極少死亡,恢復后極易成為僵豬。母豬感染后癥狀較重,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和腹瀉。剖檢可見急性腸炎表現,胃腸充滿凝乳塊,小腸充滿氣體,腸壁變薄,內容物呈泡沫狀。
豬輪轉病毒病:豬感染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水樣糞便,并有腥臭味,病豬伴有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新生仔豬癥狀最嚴重,哺乳仔豬腹瀉數日后可康復,成年豬呈現為隱性感染。病理變化主要在消化道,出現胃壁弛緩,凝乳塊及乳汁充盈,腸管變薄呈半透明,小腸出血腫大。
三、提高飼養管理水平,飼喂生物發酵飼料
近年來,隨著生豬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加之市場流動頻繁,使不同地區豬病出現相互交叉感染現象,其中豬病毒性腹瀉病頻繁暴發,且病原多樣復雜,給養豬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加以防控。
1、加強引種檢疫,嚴格實行隔離飼養。近年來養殖場戶盲目引種,導致病毒性腹瀉病在本場流行的案例非常多,教訓極其深刻。因此,嚴格控制種豬引進操作流程,引種前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測評估,防止引進帶毒豬;同時,對引進豬實行嚴格的隔離飼養,確認無病后再入群,避免疫病傳播。
2、加強飼養管理,搞好日常消毒,控制好環境溫濕度。隨著生豬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養殖密度增加,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部分養殖場戶不注重環境衛生和消毒,導致病原大量滋生,因此搞好環境衛生,強化日常清潔消毒,定期消毒,嚴格控制人員、物資、飼料進場消毒流程,減少環境病毒量對防控該病意義重大。同時,要做好母豬產前、產中、產后的清洗、消毒,防止病原帶進產房;注意防寒保暖,確保良好通風,控制好環境溫濕度,提高母仔的健康度,可有效降低腹瀉病的發生率。
3、飼喂生物發酵飼料,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豬群應激。臨床實踐證明,PEDV可能引起仔豬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共生菌減少,致病菌增加。PEDV感染仔豬腸道菌群的alpha多樣性顯著降低,大腸埃氏菌屬-志賀氏菌屬、腸球菌屬、梭桿菌屬和韋榮球菌屬顯著增加,而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理研菌科RC9腸道群、丁酸蓖麻單胞菌和另枝菌屬減少。此外,腹瀉仔豬腸道微生物群變化與日齡相關,梭桿菌屬和韋榮球菌屬隨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因此,基于仔豬日齡階段飼喂相應的生物發酵飼料,添加微生態制劑,維持腸道菌群穩定性可能是一種有效預防或減輕PEDV感染的策略。同時,防止霉菌毒素的污染,控制好玉米、麩皮等飼料原料的質量,定期對飼料霉菌進行檢測,并添加飼料防霉劑。
四、正確選擇疫苗,做好預防接種
目前主要采用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免疫接種。弱毒活疫苗加滅活疫苗交替免疫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母豬及仔豬的腹瀉。通過試驗驗證,采取普免加產前跟胎的免疫方案,能夠顯著提高抗體水平。同時,要嚴格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做好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病等的免疫。
1、疫苗選擇。近年來,市面上的PED商品苗越來越多,各個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卻不盡相同。其中有些是滅活苗、有些是弱毒活疫苗,既有二聯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也有三聯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臨床實踐表明,目前市場上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疫苗效果比較穩定,而且既有弱毒活疫苗,又有滅活疫苗。一般而言,滅活疫苗只有在母豬感染過PEDV的情況下才能起到刺激乳汁分泌中和抗體,在未感染過PEDV的母豬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免疫效果。由于滅活疫苗的使用存在局限性,而在兩次活疫苗的刺激后,可以在產后母豬乳汁中顯著的增強中和活性IgA的產生。而弱毒活疫苗在刺激黏膜免疫產生乳汁分泌型IgA中和抗體上更具優勢,采用弱毒活疫苗與滅活疫苗交替免疫的方法接種效果更好。
2、活疫苗+滅活苗組合使用方案。穩定場常規免疫:(1)后備母豬,配種前免疫兩次,約6月齡接種活疫苗1頭份、約7月齡接種滅活苗2ml(活+滅);(2)臨產母豬,產前約40天接種活疫苗1頭份+產前約20天接種滅活苗2ml(活+滅)。(3)季節性加強:9 -10月全群母豬接種活疫苗1頭份,10-11月全群母豬接種滅活苗2ml。
不穩定場強化免疫:(1)后備母豬,配種前免疫兩次,約6月齡接種活疫苗1頭份、約7月齡接種滅活苗2ml(活+滅);(2)臨產母豬,產前約40天(活疫苗1頭份+滅活苗2ml,左右各一針)+產前約20天滅活苗2ml(活+滅+滅);(3)仔豬緊急接種活疫苗0.5-1頭份;(4)季節性加強:9 -10月全群母豬接種活疫苗1頭份,10-11月全群母豬接種滅活苗2ml。
緊急免疫:(1)全群母豬(活疫苗1頭份+滅活苗2ml,左右各一針),2-3周后滅活苗2ml(活+滅+滅);(2)仔豬緊急接種活疫苗0.5-1頭份。
防控總結:豬場感染PEDV后,仔豬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很高,經濟損失巨大。因此,如何保護仔豬成為防控PED的關鍵一環。由于新生仔豬腸絨毛更新速度本就緩慢,被PEDV感染的仔豬大量腸絨毛遭到破壞后無法恢復,通常在1-3日齡便出現嚴重的水性腹瀉,短時間內因大量脫水死亡。而腹瀉疫苗若直接免疫仔豬,產生免疫應答至少需要7-10天時間。因此,通常采取疫苗免疫母豬,使母豬乳汁中含有足夠的IgA抗體,哺喂仔豬含有分泌型IgA抗體的母乳,從而獲得被動保護。可見,為保護新生仔豬免受PEDV的感染,母乳特別是初乳中含有足量的IgA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