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不少養豬場仔豬死淘率居高不下,各種原因導致的腹瀉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為了防治仔豬腹瀉病,往往需要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化學合成藥物。然而長期使用這些藥物不僅會增加病原菌產生耐藥性,還會損傷仔豬肝腎,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進而對其他病原更加易感。近年來,在中獸醫理論指導下,臨床應用傳統中草藥來預防和治療仔豬腹瀉病取得了明顯效果,下面作一簡要概述。
1 仔豬腹瀉病流行現狀
仔豬腹瀉是生豬集約化飼養條件下的一種典型的仔豬常見病,其由多種病原體以及不同有害因素刺激誘導引發,該病流行區域非常廣泛,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在寒冷的冬春季節高發多發。在臨床診治中,仔豬腹瀉常表現為多種因素交叉感染,難以進行精準診斷和進一步防治,常造成仔豬大批死亡,嚴重影響養豬效益。
2 中獸醫對仔豬腹瀉的認識
2.1 發病機理
傳統中獸醫學認為,引起動物腹瀉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多與外感濕邪有關,內因常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仔豬由于其脾胃的功能仍未發育完全,抵抗外邪及調節自身穩態能力不足,所以內因是引發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脾胃互為表里,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脾在里,主升而喜燥惡濕;胃在表,主降而喜濕惡燥。脾胃功能虛弱的仔豬很容易被外界濕邪入侵,導致受納和運化水濕過程失調,體內的濕熱相互結合,誘發消化吸收功能紊亂,最終侵襲大腸,進而發生腹瀉。
2.2 辨證論治
腹瀉屬于中獸醫“泄瀉”的范疇。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仔豬泄瀉可被分為寒濕、濕熱、傷食和脾虛等幾種類型。臨床選用中草藥進行治療時,需區別不同癥狀類型選擇不同的藥物。
2.2.1 寒濕泄瀉。多由外感寒濕之邪引發。例如,仔豬饑餓渴極,采食冰凍飼料或飲用冷水;天涼陰雨,豬圈陰冷潮濕,導致脾胃受寒均能誘發。該類腹瀉一般發病迅速,腸鳴如雷,瀉糞如水,有的表現腹痛;腹瀉仔豬食量驟減,日漸消瘦,畏寒怕冷,精神萎靡,體溫正常或稍微降低,尿少而清。
治療此類腹瀉宜溫中散寒,化濕利水。可選理中散(黨參、干姜、白術、甘草)加減,或胃苓散(豬苓、茯苓、澤瀉、桂枝、白術、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和大棗)加減進行治療。另寒濕較重者可適量添加炮姜、砂仁和肉桂等以驅寒化濕;食滯肚脹者可加枳殼、神曲和木香等以消化積食;瀉下劇烈者可加車前子、澤瀉和烏梅等強力收澀止瀉。
2.2.2 濕熱泄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引發。例如,仔豬誤食腐敗變質發霉飼料以及病原菌或病毒侵染,都能誘發該類腹瀉。該證型多見于急性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一般糞便稀薄,黃褐色居多,甚則膿血混雜,氣味十分腥臭,體溫多升高,口干舌燥,口渴痰飲,小便短赤。
該類腹瀉治宜清熱利濕??蛇x用白頭翁散(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四黃止痢顆粒(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等成方制劑,也可依據癥狀的不同,采用黃連、白頭翁、葛根、白芍、木香、半夏、生姜、石膏、寒水石、厚樸和蒼術等加減組方。
2.2.3 傷食泄瀉。由于過量飲食導致的。投料過多,饑餓仔豬貪食多飲,造成胃腸積食,消化受阻甚至停滯,脾胃運化失調,形成異常泄瀉。仔豬食欲不振,臥立不安,多嘔吐,腹部脹滿,觸摸腹部有痛感,腹瀉,過料(便內有不消化飼料殘渣),酸臭難聞。
該類腹瀉治宜消積導滯,和中滲濕??捎们f散(山楂、麥芽、神曲、厚樸、青皮、枳殼、蒼術、陳皮、甘草)加減治療,也可應用山楂、萊菔子、神曲、白術、谷芽和竹茹等加減組方。
2.2.4 脾虛泄瀉。多由脾氣先天不足導致。腹瀉仔豬精神沉郁,形體消瘦,被毛凌亂,喜臥無力,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帶有不消化飼料殘渣(俗稱“過料”)。
該類型腹瀉治宜益氣健脾,消食止瀉。可用參苓白術散(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加減,或用健脾開胃散(黨參、白術、茯苓、神曲、炒扁豆、炙甘草、山藥等)加減,煎服。
仔豬腹瀉有虛實之分,其中濕熱泄瀉和傷食泄瀉為實證,寒濕泄瀉和脾虛泄瀉為虛證。治宜“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實證,仔豬體質較強,體內正氣不虛,但強大的邪氣仍然入侵,于是出現正邪相爭。只要應用祛邪方藥將侵入機體的邪氣驅出,病情即可好轉直至痊愈。仔豬的濕熱泄瀉治宜“清熱利濕”,傷食泄瀉治宜“消積導滯”就是這個道理。虛證,多是由于正氣不足,導致仔豬抵抗力降低、臟腑機能減退(心、脾等臟腑氣虛)時所表現出的證候。所以,虛證常以扶正為主。在扶正的基礎上適當輔以祛邪之法,即扶正兼祛邪即可顯著收效。寒濕泄瀉治宜“溫中散寒,化濕利水”,脾虛泄瀉治宜“益氣健脾,消食止瀉”便是扶正兼祛邪的具體體現。
3 中草藥防治仔豬腹瀉的作用機理
3.1 直接抑制或殺滅病原體
有些中草藥在獸醫的臨床應用中體現出了較好地抑制誘導仔豬腹瀉病原體的活性和干擾其繁殖的功效,說明這些中草藥中的有效部位或作用成分能夠調控細菌、霉菌等的新陳代謝進程,更改它們內部關鍵酶和生物膜的相關功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繁殖和病毒的復制,進而直接殺滅這些誘導仔豬產生腹瀉的病原體。
研究發現,由白頭翁、蒼術、黃連和訶子等中草藥組成的復方,在體外對從豬場的腹瀉仔豬肛門拭子采集和分離的腹瀉病原菌、大腸埃希氏菌和豬霍亂沙門氏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該方劑對腹瀉仔豬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健脾和收澀止瀉的藥效。此外,此中草藥復方中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對仔豬發揮滋養腸道,促進消化的作用,從而對仔豬腹瀉起到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3.2 提高仔豬的免疫力
我國古代醫者特別注重人及動物機體自身的“免疫力”,如《素問·刺法論篇》提出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傳統的中(獸)醫學將人和動物機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及其防御和清除各種有害因素侵襲的作用稱為“正氣”,也就相當于現代醫學所謂的免疫力;而將能夠干擾機體正常機能活動,破壞機體內部和機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對平衡狀態的各種產生損傷作用的刺激統稱為“邪氣”?!靶皻狻睙o處不在,只有機體自身的“正氣”充足,才能夠抵御各種“邪氣”的入侵,進而維持機體健康狀態。
中獸醫從整體觀念出發,應用中草藥,通過扶正祛邪,調節機體內部陰陽平衡,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F代免疫藥理學研究發現,中草藥具有保護動物免疫系統免受損傷,促進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以及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提升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發現,采食添加了千里光超微粉飼料的仔豬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顯著上升。說明千里光超微粉的有效成分能夠提高仔豬體液免疫水平,激發和調整豬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從而顯著減少了腹瀉的發生概率。
3.3 抑制炎癥
眾多試驗證實,許多中草藥具有抑制炎癥反應的功效,如金銀花、黃連、黃芩、板藍根、菊花、茵陳、柴胡、連翹和穿心蓮等。在這些中草藥的提取物中,含有能夠抑制炎癥反應的苷類、多糖和生物堿等活性物質。例如,知母總多糖和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等,可以調節動物體內炎性介質的產生和分泌,粉防己堿和旱蓮草水煎劑等通過調節下HPG軸的激活狀態來抑制炎癥反應。
3.4 調節胃腸道微生物平衡
仔豬的胃腸功能雖然尚未發育完全,但其胃腸道內的微生物種群已經趨于多元化,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在正常狀態下相對獨立而穩定的微生態系統。寄生于仔豬胃腸道中的主要菌群有益生菌也有致病菌,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和魏氏梭菌等。這些菌群共同生活在一起,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按一定比例形成一種生態平衡。
例如,如果仔豬消化道內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的數量占據優勢,就能夠阻礙一些有害菌和條件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減少腹瀉和其他胃腸道疾病的產生。相反,如果菌群平衡出現失調,有害菌群便成為胃腸道內的優勢菌群,便會極大地壓制益生菌的功能,引發各種疾病。
而傳統的中草藥具有調節胃腸道菌群結構的作用,能夠維持和調控仔豬胃腸道各種細菌種類、數量和比例的平衡,促進腸道屏蔽功能的形成,進而更好地提升機體正氣,抵御外邪的侵襲。臨床試驗證明,仔豬出生后14d至斷奶階段,在教槽料中添加0.5%的參苓白術散,可顯著降低仔豬腸道的普氏菌、擬桿菌屬、Blautia菌屬、普拉菌屬和絲桿菌菌屬的占比,尤其對仔豬消化吸收有促進作用的乳酸桿菌的比例提高的最為顯著,可有效減少腹瀉的發生。
3.5 提高腸道內消化酶的活性
動物消化道內消化酶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對飼料里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仔豬的胃腸和胰臟合成消化酶的能力有限,分泌到胃腸道內的消化酶的活性也較低,容易導致對飼料消化吸收不充分就被直接排出體外,然后產生腹瀉癥狀。研究發現,由當歸、山楂、黃芪和馬齒莧等11味中草藥組成的方劑,可以顯著增強仔豬腸道內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消化酶的活性,使小腸更加充分地消化和吸收食糜中的蛋白質,用于促進仔豬生長發育,完善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另有實驗表明,姜黃素和牡蠣多糖具有激發腸黏膜上淀粉酶和二糖酶等活性的作用?;罨亩敲缚梢源呋澄镏械亩嗵寝D變為易被吸收的單糖的消化分解過程,加速糖類的吸收和利用,有效減少可為致病菌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的大分子淀粉的殘余含量,進而抑制它們的生長繁殖。這些中草藥均可通過提高仔豬腸道內常見的消化酶的含量和活性,提高飼料的消化率,進而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達到預防和控制仔豬腹瀉的功效。
3.6 緩解腹瀉癥狀
研究發現,多種有害因素均可刺激動物的胃腸道黏膜,干擾腸腔內的Na+向腸黏膜上皮細胞轉運的過程,增加大腸內水分的含量,使腸道蠕動速率加快,功能亢進,進而發生腹瀉。一些常見的中草藥則可以通過抑制腸道的蠕動來減輕動物腹瀉程度。研究表明,中藥苦參、風輪菜和水蓼均可有效減少番瀉葉誘導的小鼠腹瀉的次數。這些藥物緩解腹瀉的機制可能與其緩解番瀉葉引發的腸蠕動亢進,促進腸道對水分和鈉離子重吸收的作用有關。
除了抑制腸道蠕動以外,許多中草藥具有雙向調節腸道功能的藥效。因此,獸醫臨床上應該依據仔豬腹瀉的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中草藥制劑進行治療。例如,大黃可以促進腸道有毒物質的排泄,同時兼有顯著的抗菌功效;食用油脂和蜂蜜能夠緩解泄瀉程度;山楂和萊菔子等提升脾胃消化功能,同時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烏梅、金櫻子和五倍子等中草藥則可通過收澀腸道發揮止瀉作用。
實踐證明,中草藥具有多靶點、多藥效、毒副作用小、無有害殘留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天然優勢,近些年已經逐漸完善并形成了一套運用中草藥預防和治療仔豬腹瀉的基礎理論和診療經驗。然而,針對應用中草藥防治仔豬腹瀉的現實狀況而言,在防治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規模化養殖的背景下,仔豬腹瀉病呈現群發現象,致使獸醫很難做到針對每頭豬進行具體的辨證施治和對癥下藥。同時,中獸藥的給藥形式比較單一,制劑工藝相對落后,仔豬出現腹瀉后必須通過灌服給藥,在規?;i場中難以推廣。這就需要中獸醫工作者繼續以中獸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充分吸收現代醫學先進理念和利用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不斷開發更多有效緩解仔豬腹瀉的新型中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