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摘要:哺乳母豬的飼料營養策略及飼喂方案,對母豬和仔豬的健康,以及之后生產性能的發揮,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飼養者對于種豬新營養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種豬的繁殖性能。本文主要針對分娩及哺乳母豬的飼養目標,介紹了與其相關的一些特殊或需要強化的營養需求,以及一些先進的種豬營養技術。
關鍵詞:哺乳母豬、營養、飼喂方案、技術進步
1哺乳母豬飼料營養策略及飼喂方案
哺乳母豬飼料用于飼喂進入產房的母豬,一般包括產前一周的妊娠后期階段和泌乳期全程。
1.1飼養目標
哺乳母豬的飼養目標,是實現快速分娩、減少炎癥發生率、提高泌乳量,從而減少死胎、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增加仔豬斷奶重;同時減少母豬的體重損失,為下個繁殖周期做準備。
1.1.1分娩前
(1)縮短產程。產程的長短直接影響到分娩時的死胎數,也會影響著母豬的健康。
(2)控制炎癥。母豬圍產期,是母豬抵抗力最低的時間,容易感染疾病,發生炎癥。縮短產程、控制便秘,有利于控制炎癥。
1.1.2泌乳前期
(1)提高仔豬存活率。決定初生仔豬存活率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是母豬初乳的質和量。
(2)控制炎癥。杜絕母豬便秘,避免子宮炎和乳房炎。炎癥會導致母豬無乳,或者奶水質量不好,都會增加仔豬死淘。
(3)提高仔豬增重。母乳幾乎是哺乳前期仔豬全部的營養來源,其增重速度取決于母豬泌乳的質和量。
1.1.3泌乳中后期
(1)提高仔豬斷奶重。隨著仔豬日齡增大,對母乳的需求越大。提高泌乳量,才能提高斷奶重。
(2)促進母豬斷奶后發情和排卵。母豬斷奶前十天左右,機體已經在為下個繁殖周期做準備了。所以,泌乳期的營養,還要兼顧母豬斷奶后的發情。
1.2營養策略
1.2.1能量
需要保證哺乳母豬足夠的能量攝入,以滿足泌乳需求。事實上,現代高產母豬很難通過采食攝入足夠的能量,滿足自身維持和泌乳需求,往往會分解體脂和體蛋白來補充不足的能量需求。
(1)糖類
泌乳期間,淀粉和葡萄糖是比較重要的能量源。保證糖類攝入的日糧能減少母豬背膘損失,從而減少乳豬脂肪性下痢的幾率,也能提高母豬斷奶后再發情的排卵數。
(2)脂類
油脂是高效的能量,總采食量不變的情況下,添加油脂可提高能量的攝入量。
①多不飽和脂肪酸
有研究表明,日糧中添加魚油比添加豆油或牛油,采食前者的母豬有更高的泌乳量。
②短鏈脂肪酸
短鏈脂肪酸,能調節母豬的腸道健康,減少梭菌導致脹氣。
1.2.2氨基酸
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可提高乳脂含量,減少泌乳期母豬體蛋白損失,提高仔豬斷奶重。添加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等支鏈氨基酸,能提高乳中的干物質、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顯著提高仔豬斷奶重。適當提高色氨酸與賴氨酸的比例,能顯著降低仔豬死亡率。
1.2.3有機酸或有機酸鈣
有機酸或者有機酸鈣,能快速提高母豬血鈣水平,促進子宮收縮,縮短產程,并能快速轉化成為乳汁中的鈣源。
1.2.4抗氧化、抗應激營養
母豬圍產期,處于高氧化應激狀態。而泌乳期母豬需要合成大量的奶水,超重的代謝負擔,也容易導致氧化應激。VC、VE、有機硒、植物提取物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氧化應激。
1.2.5應用生物發酵飼料
有乳酸菌參與發酵的生物飼料,富含有機酸,有助于縮短產程。乳酸能被乳腺快速利用合成乳糖,從而提高泌乳量。
便秘是誘發炎癥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哺乳母豬料不能應用高纖維來緩解便秘。高纖維會降低日糧的營養濃度,引起營養物質攝入不足。生物發酵飼料,含有大量益生菌、益生元,能調控腸道健康,可解決哺乳母豬便秘的問題。生物發酵飼料還富含酶制劑,能助消化、減少代謝負擔。同時,一些發酵產物還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功能,從而提高母豬的抗病力。
1.3飼喂方案
1.3.1選擇飼料
選擇適口性好、能最大程度滿足泌乳期營養需求的飼料。高消化率的飼料提高采食量,才可能提高泌乳量、減少母豬的體重損失,以保證或提高母豬斷奶后的發情率和排卵率。
1.3.2飼喂量
提高采食量,是實現母豬最大泌乳量和提高母豬斷奶后再發情排卵數的重要措施。為了提高總采食量,必須保持飼料新鮮,可分成多次飼喂。尤其是夏天,在早晚環境溫度低時增加飼喂次數,有利于提高采食量。
(1)分娩前
分娩前,應注意逐步減少飼喂量。減料不能早于產前兩天時間,過早的減料會增加母豬饑餓感、產生應激,而且分娩時可能體力不夠,而延遲產程。
分娩前兩天日飼喂量不低于3kg,前一天日飼喂量不低于2kg,分娩當天根據情況,喂料量為1-2kg。過低的采食量,會讓母豬分娩時怒責無力,而延長產程。過高的采食量,會延長分娩時間,還會影響母豬產后的采食量和泌乳力。
(2)分娩后
關于哺乳母豬的飼喂量,有不同的觀點。有部分觀點,認為分娩后要實現母豬自由采食,以快速提高泌乳量。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分娩后需要控制飼喂量,然后逐步增加,到一周左右達到自由采食。
限制飼喂方法:分娩后第一天飼喂1.5公斤飼料,之后每天增加1公斤,直至達到自由采食飼喂量。有歐洲的報道認為,分娩后第一天飼喂3公斤左右,以后每天增加0.5kg左右,到一周左右達到自由采食。對于帶仔數少的母豬,不可飼喂過多。母豬泌乳期體重增加,不利于下個周期的繁殖性能。
(3)斷奶前后
斷奶前后,應滿足母豬對采食的需求,不能降低飼喂量。降低飼喂量,會增加母豬體重損失,延長再發情時間,減少發情后排卵數量。
1.3.3保證飲水
飲水量不足,會抑制母豬采食量。水壓過小,母豬會減少飲水量,應保證每個飲水器每分鐘不低于4升排水量。母豬更喜歡碗式飲水器或水槽飲水,可以在食槽上面安裝飲水器,也可在母豬采食時或采食后加水,以提高母豬的飲水量。
2防止飼料發霉變質
常清理料線、料槽,保持飼料新鮮。發霉變質的飼料,對于母豬繁殖性能影響很大,會造成激素和生理代謝紊亂,導致假發情、流產、死胎、弱仔和胎兒畸形等。同時,霉菌毒素在母豬體內不斷富集,會損害母豬和仔豬健康,嚴重影響母豬的使用年限和仔豬的成活率。正常情況下,哺乳母豬每次采食時間25-30分鐘,能滿足其采食欲望。超過40分鐘沒有采食完的飼料,說明投喂量超過采食量,應及時清理食槽,避免飼料變質。同時,調整之后的投喂量,減少飼料過剩的情況,以保持飼料新鮮。
3種豬營養技術的進步
相比十年前,母豬的飼料營養策略和飼喂方案的技術,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而在實際養殖生產中,營養技術的應用跟研究的進步并不同步。對于所有的工作,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種豬飼養也不例外。然而,時代在進步、行業在變化,我們需要有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思維方式,積極接收和應用科學成果。很多種豬飼養者,固守著自己的經驗,阻礙了新技術的應用。
幾個重要的因素,改變了種豬營養策略。
3.1配方結構
我國飼料工業剛起步時,受美國大豆協會傳授配方知識的影響,過去的種豬飼料主要用玉米、豆粕和少量小麥麩來設計配方。近十多年,歐洲種豬營養方案也開始影響著我們的配方思路。加上我國動物營養領域從業者的專業化,不斷研究更加適合我國養殖環境,并有效利用優勢原料的配方,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已逐步成為主流。
3.2遺傳性狀
當前所飼養的繁殖母豬,因育種工作的不斷進步,遺傳性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決定母豬的營養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3.3營養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時間,我國很多院校和企業,針對種豬營養研究成果非常多;對于種豬繁殖周期各階段的生理代謝、營養需求研究更為透徹;為了提升生產性能,營養解決方案比過去更加全面。比如過去設計種豬營養時,對纖維、氨基酸、維生素等一些功能性營養素不夠重視;只研究營養指標,不關注營養來源等。而當前已經能很好地應用新的營養技術,提升繁殖母豬的生產性能。
為提高生產性能,需要系統的種豬營養解決方案。很多養殖者只關注泌乳期營養,而輕視后備期和妊娠期的營養。殊不知,沒有之前配種期和妊娠期的營養及管理,根本不可能實現良好的繁殖性能。若繼續往前追溯,還需要有良好的后備母豬和公豬的營養及管理。
總之,飼養者需要與時俱進,應用先進的營養技術,系統的營養策略和系統的管理方案,充分發揮種豬的繁殖潛能。